110年度「阮義忠台灣故事館」成果輯:《傳統的反光》新書發表暨獲獎

北台灣新聞中心 

為了推廣視覺藝術的原初價值,紀錄美好的台灣故事,宜蘭市公所發行《阮義忠台灣故事館》成果輯今年已邁入第四年,從最初的《歷史的窗口》、《時代的見證》、到去年發行的《歲月的刻痕》也榮獲了國史館台灣文獻館110年度獎勵出版文獻書刊佳作獎,《影像文化資產叢刊》發行至今已為我們定影無數富含傳統價值的相片與文獻,也映照出參觀者內心的情感與美感,同時引領我們追尋在時間長流中的遺痕。

今年發行的《影像文化資產叢刊4:傳統的反光》收錄的內容包含13檔展覽「謝里法《與牛相伴》&阮義忠《台灣牛與牛墟》&韓滉《五牛圖》」牛年特展,展出謝里法老師多年來所繪製牛的畫作以及阮義忠老師所拍攝的1980年代台灣牛與牛交易市場的照片以及唐朝畫家韓滉的《五牛圖》。 謝老師持續用各種手法畫牛,屬牛的謝里法老師從每一筆到每一幅畫作,都是對牛存在與意象的一種推演,阮義忠老師這檔帶來的是1980年代在全台各地拍攝到的牛與人們的群像,特別是最熱絡時期的北港牛墟,再現牛在當時台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第14檔展覽「阮義忠《馬祖1979》&曹楷智《島顏》&李若梅《島語》」為馬祖特展,展出阮義忠老師1979年隨台視勞軍團至馬祖拍攝的珍貴照片,以及藝術家曹楷智與李若梅夫妻從馬祖在地擷取靈感而生的抽象、具象的精彩畫作,曹老師一系列馬祖畫作散發濃厚鄉土情懷與芬芳。李老師早期觀察馬祖氣候季節的變化,記錄生活,抒發心情,作品從寫實風格逐漸轉變成意象符號,將馬祖在地生活捕捉到的景象適切地安排到畫布上,透過具象的呈現或抽象的轉化,組合成動靜交錯而充滿張力的畫面,展開對生命的凝視。本檔展出阮義忠老師在1979年隨台視勞軍團到馬祖拍攝的這批珍貴照片,原為記錄勞軍團活動時所拍,睽違42年後,成為馬祖庶民生活的珍貴見證,及曾在金門馬祖服役的台灣人感情上與回憶中最強烈的連結點。

第15檔展覽「陳達《台灣民謠的傳奇人物》&阮義忠《恆春思想起》」,展出1976年阮義忠老師到屏東恆春訪問陳達的照片,以及恆春當時的生活街景。陳達(1906年-1981年)是台灣文化史上重要的民謠歌手,陳達搭配月琴的歌聲蒼涼、情感豐沛,歌詞白話易懂又帶有詩韻,當時受邀到台北接受採訪後大受歡迎,報章媒體紛紛報導,並錄製了專輯。陳達居住的國境之南恆春,於1874年發生牡丹社事件,當時沈葆楨奏請清廷在此地築城牆設縣,由於屏東氣候溫暖,四季如春,沈葆楨將其改名為「恆春」。阮義忠老師剛好在恆春設縣百年時的1976年來到此地,用相機留下恆春各處人事物的群像,轉眼間半世紀過去了,幸好有阮老師拍攝的影像文化資產,讓我們得以檢視這片土地曾經存在過的傳奇人物與地景。

第16檔展覽「張大夏《京劇圖譜》&阮義忠《京劇旦角手式》」,展出張大夏先生1980年代繪製一系列維妙維肖、精緻傳神的京劇圖譜,以及1979年阮義忠老師所拍攝的深邃無窮的京劇旦角手式。張大夏縱橫大時代,在戲劇領域粉墨登場、鑽研理論、作育英才,撰寫劇本屢次獲獎等肯定,本檔內容呈現阮義忠老師這幾年探索張大夏這位風雲人物的相關資料與作品,特別是張大夏繪製的京劇行當生、旦、淨、丑,維妙維肖,精緻傳神。阮義忠老師在1979年拍攝的京劇手式,來自有次阮老師跟朋友聚會聊天,一時興起請朋友李伯章擺出京劇旦角的手式再加以拍攝,留下這一批構成單純但涵義深邃、意境無窮的京劇手式。手式傳達許多非語言的情緒與氛圍,是京劇演出的精髓之一,透過阮老師的攝影,凝結與留存了許多珍貴的手式,即使是不熟悉京劇的朋友,也能感受到相片中令人屏氣凝神的張力。

宜蘭市長江聰淵表示,阮義忠台灣故事館開館至今已4年,累積參觀者將近三萬人次,近年來受到新型冠狀病毒的影響,導致國外的參觀者無法來台灣,國內的參觀者也銳減,不過也因展覽內容生動,還是成功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藝術愛好者,國立台灣美術館與文化部的貴賓們也多次前來交流參觀。為了推廣視覺藝術,分享美好的台灣故事,本書將贈送給宜蘭縣內的各高中、國中與小學圖書館,以及國內各文化單位、美術館、中央研究院、國家圖書館及各大學圖書館,未來團體預約文化志工導覽《阮義忠台灣故事館》,也將會贈送給一個團體一本《影像文化資產叢刊4:傳統的反光》,送完為止。影像文化資產可能隨著時間被淡忘,希望透過本書「傳統的反光」內含的追溯路徑,讓大眾每次閱讀,都是對於傳統刻痕的梳理,讓世人再次發現臺灣美好的文化價值。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加入FB粉絲團,可獲取更多關於我們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