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台灣新聞中心】
唐水蛇依據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在國內屬珍貴稀有的第二級保育類,是典型的半水棲性蛇類。在台灣本島,早年廣泛分佈於台灣北部,生活在平地及低海拔的水田、濕地、排水溝渠等淡水域環境,近年來,因為農地變遷、使棲地環境劣化,唐水蛇數量大幅減少。因此,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計畫,聚焦在台北三芝推動保育與農業能兼容的友善生產環境,為唐水蛇營造健康棲息空間。
「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計畫」是2018年起由林務局以國有林事業區為軸帶、透過廊道建置等手段所推動之政策,以營造友善、社區參與之社會-生產-生態地景,提升淺山、平原、濕地及海岸的生態棲地功能及生物多樣性的涵養力,編織「森、里、川、海」廊道成為國土生物安全網。新北三芝地區為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盤點關注的保育熱點之一,而張姓農戶水梯田正因灌溉水源獨立,農事工作及所使用機具皆為自家獨力完成,並以人力操作,且無福壽螺危害,環境狀況良好,擁穩定柴棺龜(保育類I級)、唐水蛇(保育類II級)及鉛色水蛇(保育類III級)等瀕危物種棲息,若週遭環境能伴隨友善化,具有作為物種保育種源庫之潛力。故,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與三芝張姓農戶針對當地最為顯著的瀕危物種、合作推動混作水梯田裡的唐水蛇保育,委託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輔導農戶轉型生態保全型友善農法,孕育出「水蛇腰 美人腿」的茭白筍農產品,今獲得綠色保育標章認證,正肯定了農戶對唐水蛇保育的付出及堅持。
生態保全型友善農法為友善自然環境的一種農耕方式,除所用的各種資材使用有機之外,還需慮及保育對象、選擇對保育對象無害的農耕方式,所生產出的農產品,比起一般慣行農法在田間管理人力需求上較為吃重,但確可在環境上造就較高的社會共享價值。在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支持下,以生態系服務給付為誘因,與新北三芝張姓農戶合作,從農法上的調整與讓利,到建立與連結生態保育與農業生產關聯性,以生態保全型友善農業的概念,進行唐水蛇保育,孕育出「水蛇腰 美人腿」的茭白筍農產品,未來每年10至11月所產的茭白筍,已可標上綠色保育標章,期望讓消費者除入口水蛇腰茭白筍吃起來的甘甜飽滿外,也能清楚了解,「水蛇腰美人腿」這個品牌是以保育瀕危的唐水蛇為主要訴求的農產品。
一塊水梯田的營造不只可提供唐水蛇良好棲地,其他共域的生物如柴棺龜、鉛色水蛇、兩棲類及蜻蛉目等各種棲息在其中的動植物也一同間接受惠。因此保育唐水蛇,也等於保護了這區域一同生活在此地的人類與共域生物。唐水蛇相較於其他蛇種,較易散失體表水分,在今日旱澇日益不均、各種極端氣候事件危脅下,棲地湛水的維持,是給予唐水蛇穩定環境的重要因子之一。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與三芝張姓農民合作推動混作水梯田裡的唐水蛇保育,期間亦委由國立宜蘭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團隊持續地進行族群調查與生態監測,迄今已標記519隻唐水蛇,確認在水梯田維持穩定湛水的狀況下,可使生態系統維持穩定,提供唐水蛇良好的棲地。唐水蛇每年於田區可以穩定繁殖,亦證明人為管理水梯田,可優化棲地生態功能。
今取得綠色保育標章認證,正顯示了這塊土地、農戶及唐水蛇是彼此緊密連結,後續期望持續透過里山倡議、友善生產、公民參與等方式的實踐,增進重要連接廊道區域的社區、民眾,對於生態保育意識,透過當地產業方式調整,達成生態、生產、生活等三生共榮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