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台灣新聞中心】
小燕鷗(Sternula albifrons)為我國二級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每年4月從南半球飛來臺灣繁殖;為避免人車進入小燕鷗繁殖區,干擾小燕鷗育雛,縣府於繁殖期間(每年4月至9月)在蘭陽溪南北岸、新城溪口及南澳溪南岸出海口小燕鷗繁殖區域進行圍設管制,並於6月中開始加強每日的巡守工作。
小燕鷗喜歡成群活動,發現獵物會在空中定點後俯衝捕食小魚蝦。5至7月是牠們築巢繁殖的高峰期,喜歡在海邊開闊平坦或坡度平緩沙地、砂礫或卵石地群聚繁殖,簡單於地面挖一個淺坑,或選擇在裸露的植被沙地築巢。每巢產卵1-3顆,雌雄鳥輪流孵卵育雛,孵化期約三星期,雛鳥為早熟性約需20-24天長成,能獨立自主生活需一個月以上。
宜蘭縣野鳥學會今(112)年從4月起進行小燕鷗繁殖調查計畫每週監測工作,調查人員利用上午或下午時段,進入巢區找尋鳥蛋,發現後會將鳥巢定位及記錄,並在距離約2公尺處插上號碼旗,以利後續追蹤。因為沙灘溫度高,為避免干擾小燕鷗親鳥為鳥蛋降溫,因此調查人員亦會避開正午12:00-14:00進入巢區,進入巢區後也必須在每個巢位記錄後儘速離開,降低對小燕鷗的干擾。至6月25日巢數統計,計有蘭陽溪口500巢、南澳溪口168巢,合計668巢。
縣府再次呼籲民眾,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第18條規定:保育類野生動物應予保育,不得騷擾、虐待、獵捕、宰殺或為其他利用。為降低外來干擾,影響小燕鷗育雛,農業處已於小燕鷗繁殖區域設立圍籬,以避免人車闖入小燕鷗繁殖管制區。闖入管制區者將依野生動物保育法第41條規定,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二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