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台灣新聞中心】
隨社會高齡化,台灣失智症人口也不斷攀升,其中以退化型的阿兹海默症居多;而低於65歲發病的年輕型失智症比例也不容小覷。國際失智症協會將每年的9月21日訂為國際失智症日,希望提高全民對失智症的敏感度,以利早期發現及治療。
58歲何女士經常有思緒不流暢的困擾,話到一半會停頓,甚至說話內容常常和心中所想不符。被這「不對勁」的感覺困擾已久,經過羅東博愛醫院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檢查才發現竟罹患了「年輕型失智症」。
目前失智症雖仍無法完全治癒,但藥物治療已有突破。羅東博愛醫院率先在宜花東地區引進衛福部核准的「類澱粉蛋白單株抗體新藥」,針對病因進行清除性治療,可經神經專科醫師的評估後使用。臨床數據顯示,經 18 個月治療可延緩約三到五成認知退化,並額外爭取 7.5 個月的自主生活時間,為病人帶來全新希望。
失智症的照護不僅依賴藥物治療,生活型態醫學與社會資源的整合同樣關鍵。羅東博愛醫院失智共同照護中心規劃,將以「社會處方箋」作為病人日常生活的支援橋樑,建立醫院與社區的緊密連結。
失智雖無法逆轉,但藉由醫療與社會的雙重支持,病人與家屬可以走得更穩、更有希望。「及早診斷、積極治療、全期照護,才能為病人與家庭爭取最寶貴的時間與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