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頭城重溫「拚場」的年代~「北管軒社」文物普查成果發表

【北台灣新聞中心】

「輸人毋輸陣,輸陣歹看面」!縣府為傳承並推廣宜蘭的北管文化,積極提案爭取中央經費,分年分期辦理境內北管社團文物普查,今年已完成第3期的調查成果。今(30)日由頭城在地軒社帶領大家綵街繞境,一同巡禮頭城老街著名古蹟及重要據點,重現街頭巷尾鑼鼓喧天的熱鬧盛況。縣府特別向協助普查計畫的社團與熱心民眾致謝,也與頭城國小的師生一起「玩北管」!期許讓大眾更深入瞭解「北管戲曲」對於宜蘭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此次發表會從媽祖廟出發,由頭城在地「福成福蘭社」及「武營協和堂」一路敲鑼打鼓行經古蹟「盧纘祥故宅」及近年由「老建築再生計畫」完成活化的「蒸汽機車映像館」、「十三行街屋」、「張宅」及「何宅」等歷史場域,為發表會揭開熱鬧序幕!會場也展出「麒麟三角旗」及「振蘭社先賢圖」等文物,讓大家欣賞北管文化動靜皆宜的藝術內涵。

宜蘭的北管戲曲可分為「西皮」及「福祿」兩系統,全盛時期曾有200多個演出組織。早期北管子弟團參加地方廟會,為了互相比拚,不惜耗費重資聘請師傅製作細緻的錦旗、戲服、鑼鼓架等來吸引觀眾的目光及掌聲,投入其中的執著拚勁,而有「憨子弟」之稱。隨著時代變遷及娛樂形式的多元變化,北管的盛況已大不如前,縣府為推動北管文化的保存與延續,希望透過文物盤點調查,穿越時空隧道,回到北管拚場較勁的年代。縣府表示,目前已完成平原地區的文物調查,未來第4期的普查範圍將擴及大同鄉及南澳鄉,後續也將徵求各社團的保存意願,辦理相關文物列冊或指定程序,為珍貴物件規劃更妥適的保存及展演資源。

文化局表示,北管是宜蘭傳統表演藝術的招牌,透過3期累積的普查成果,讓大家瞭解北管戲曲的傳承演變,是匯聚歷代眾人之力才能保留至今,從發表會的精彩呈現可發現,北管內涵包含了寺廟文化、音樂戲曲與傳統工藝,是有形與無形歷史資產的藏寶箱。文化局指出,時代變遷促使北管從「拚場」到今日的「合作」演出,特別感謝協助本次調查計畫的社團與熱心民眾,提供珍藏多年的北管文物予縣府普查錄案,縣府也將持續連結各社團組織的動能,努力保存、發揚宜蘭的傳統文化。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加入FB粉絲團,可獲取更多關於我們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