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台灣新聞中心】
宜蘭大學電資學院擴建工程基地內的考古發掘工作已持續進行2年,陸續出土墓葬現象、獸齒及琉璃珠等遺物,縣府為擴大公眾考古效益,規劃一系列教育推廣活動,林姿妙縣長特別到場鼓勵參與本次活動的羅東高中師生,及慰勞辛勞的考古團隊,並致贈《噶瑪蘭舊社路徑》一書,期許發掘成果讓大眾更深入瞭解噶瑪蘭文化對於宜蘭歷史的重要性。
大正15年(1926年),「宜蘭農林學校」建校時發現史前文化遺跡,遂命名為「宜蘭農校遺址」。宜蘭大學於民國89年至96年間,進行興建工程施工時,出土史前建築結構、墓葬及灰坑等現象,並伴隨出土各式陶、石、金屬、骨及貝類等文化遺物,經年代檢測與遺物類型判定,係屬十三行文化舊社類型的考古遺址,使得發現於日治時代、因校舍多次修改建而被認為「舊跡不存」的「宜蘭農校遺址」,重現於世人眼前。
縣府於民國95年將「宜蘭農校遺址」列為「列冊遺址」,所出土2件「魚形金屬編物」(通稱「金鯉魚」),經考證為噶瑪蘭人珍視貴重的裝飾品,見證該族群物質文化及貿易交流,具體顯現文化特色及地方歷史意義,於民國106年指定為縣定古物。
林姿妙縣長表示,宜蘭各考古遺址已出土超過147萬件各式標本,因數量相當龐大,本府已提案爭取中央經費挹注,希望以專業的典藏及展示空間,讓珍貴的文化資產呈現於世人眼前。縣長指出,宜蘭是噶瑪蘭的原鄉,是我們共有的歷史資產,要特別感謝宜蘭大學長期致力於維護校園內的考古遺址,以及為保存考古遺址所作的諸多努力,也期待透過本次的推廣活動及豐富的發掘成果,提供大眾理解宜蘭多元文化的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