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義忠台灣故事館》第13檔展覽牛年特展 ~謝里法《與牛相伴》&阮義忠《台灣牛與牛墟》& 韓滉《五牛圖》

北台灣新聞中心

宜蘭市公所於1月1日上午在阮義忠台灣故事館舉辦「《阮義忠台灣故事館》第13檔展覽開幕典禮」。檔主題為牛年特展,「謝里法《與牛相伴》&阮義忠《台灣牛與牛墟》&韓滉《五牛圖》」,展出謝里法老師多年來繪製的各式各樣牛的畫作,阮義忠老師拍攝的1980年代台灣牛與北港牛交易市場的照片以及唐朝畫家韓滉的《五牛圖》」,展覽時間為2021年1月1日至3月28日。

謝里法老師出身於台北大稻埕,是台灣重要的藝術家與藝術史學家,1964年旅居法國巴黎學習雕塑,1968在美國紐約市學習藝術理論,曾為五月畫會一員,跨領域到文學,催生了臺灣文學研究會、臺灣文化交流中心等團體。1993年與廖修平、陳錦芳一同創辦巴黎文教基金會,設置「巴黎獎」獎勵優秀青年藝術家赴國外進修。謝里法老師的版畫作品曾受到紐約現代美術館收藏。1996年開始定居於臺中市北屯區。目前任教於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謝里法老師著有多部與臺灣藝術相關的書籍。其中以《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和阿笠談美術》(又名《美術書簡:阿笠》)較為知名。1981年,《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曾獲第二屆巫永福評論獎。此外,謝里法在1980年代亦出版有《臺灣出土人物誌》,描述臺灣前輩畫家如陳澄波等,亦有詩人王白淵、音樂家江文也等。今日研究臺灣藝術的學者,經常會引用到謝里法的早期著作。2017年謝里法老師獲頒第37屆行政院文化獎。

謝里法老師在美國求學期間,因為牛的模樣讓他想起故鄉,於是拿起畫筆畫牛,國外20年,回台定居20年,不管是腳踩在自己的土地上,與牛零距離貼近,聞到牛的氣味,或者是在異鄉,謝里法老師都持續用各種作畫手法畫牛,與牛為伍多年,牛是謝老師的鄉愁,屬牛的謝里法老師發現自己的繪畫從每一筆到每一幅畫作,都是對牛這個存在與意象的一種推演,這次本館將展出數十幅謝里法老師豐富多樣以牛為主題的畫作,有具象有抽象,有寫意有解構,色彩豐富,引人入勝。

阮義忠老師在這次《台灣牛與牛墟》帶來的,是1980年代在桃園、苗栗、南投、台南、高雄等全台各地拍攝到的牛與人們的群像,以及北港牛墟最熱絡時的景象,人們交頭接耳,檢查牛齒來判斷牛的年齡,試耕測試牛的體力,期望能購買到自己想要的牛隻,賣出理想的價格,照片中有牧童牽牛吃草、有春耕與載貨,呈現牛在當時台灣人生活中各個層面不可或缺的地位。牛墟是牛市場的俗稱,這種交易形式最早可以追溯至宋代,北港牛墟每旬三六九開市,屬於三日一集的定期市,正是宋代以來的古老成規。

韓滉(723年-787年),字太沖,唐中期政治人物、畫家。韓滉博雅多才,工書法,善鼓琴,又是著名畫家,擅畫人物及農村風景、牛驢,畫牛尤「曲盡其妙」。韓滉畫蹟有《堯民擊壤圖》、《田家風俗圖》、《李德裕見客圖》等,著錄於《宣和畫譜》。傳世作品有《五牛圖》、《文苑圖》,朱景元《唐朝名畫錄》評為妙品上,趙孟頫讚譽「神氣磊落,稀世名筆」。次展出的《五牛圖》是以田家生活為主題的代表作,是現時存世作品中最早以牛作為題材的紙絹畫。曾被收入北宋、南宋的內府。畫面布景簡潔,僅畫有一棵小樹,著力地表現出牛的狀貌:五頭牛,各具姿態,或吃草,或翹首面馳,或縱蹄而鳴,或回顧而舔舌,或緩步而趾行,神情生動,準確地勾繪出牛的體態結構;著色自然,風格樸實。

宜蘭市長江聰淵表示,今年適逢牛年,阮義忠老師規畫了牛年特展,邀請屬牛又愛畫牛的台灣重要藝術家與藝術史學家謝里法老師展出精采多元的各種牛的畫作輸出,搭配阮義忠老師1980年代在台灣各地拍攝的牛隻百態,以及曾經盛極一時,如今已不可見的北港牛墟的相片紀錄,同時還有1200年前唐代畫家韓滉繪製的《五牛圖》輸出品,是現時存世作品中最早以牛作為題材的紙絹畫,意義非凡,歡迎大家來參觀《阮義忠台灣故事館》,見證一個穿越古今文史的辛丑年特展。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加入FB粉絲團,可獲取更多關於我們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