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台灣新聞中心】
農糧署東區分署為推廣臺灣優質國產雜糧,特別輔導成功鎮農會於11月16日在成功鎮農會超市前廣場舉辦「雜糧食農教育推廣活動」,以「推廣臺灣優質國產雜糧」為主題,透過創意料理、互動體驗與在地展售,讓民眾一次品味東海岸多樣豐饒的雜糧魅力。活動內容豐富多元,從學習、品嚐到選購,邀請大家一同感受臺灣雜糧的營養價值與土地溫度。
東區分署表示,活動以「雜糧作物小學堂」揭開序幕,由專業講師帶領民眾認識蕎麥、臺灣藜、大豆等國產雜糧的栽培特色、營養成分與應用發展,讓大家了解臺灣雜糧作物多具有耐旱與高度適應性的特質,是惡劣環境中維持糧食自給的理想選擇,其豐富的營養價值與面對氣候變遷的韌性而備受重視,被視為永續糧食安全的重要戰略作物。此外,雜糧也是原住民族祭儀中不可或缺的主食,承載著信仰與情感,在世代傳承中保留了臺灣珍貴的作物基因多樣性,對強化氣候調適與糧食安全具有關鍵意義。
近年來,農業部農糧署積極推動擴大國產雜糧自給率政策,從生產、加工、行銷三方面同步發展,鼓勵農民以輪作與契作方式種植蕎麥、臺灣藜、大豆等雜糧作物,兼顧土地利用與糧食安全。目前花東地區二期蕎麥種植面積約1,100公頃,為全臺重要產區。得天獨厚的氣候與潔淨水源孕育出高品質蕎麥,也吸引青年農民返鄉投入,為農村注入新活力。
該分署長期關注在地雜糧產業發展,結合自然環境與地方特色,積極輔導農會推動食農教育與雜糧產業推廣,此次活動展現農糧署和在地農會推廣國產雜糧的努力成果,讓民眾透過學習與體驗,更加了解東海岸農業的特色與價值。誠摯邀請民眾參與活動,一同品味成功鎮的農業風土與在地溫度。

